第(1/3)页 进入六月,蜀州地界阴雨不断。 一连下了十天的雨,自是驱散了夏日的燥意,但也令府城北面的赤水河河面上涨一尺,堪堪与水则碑“平”字线齐平。 虽还没达到往年洪涝的大线,但已令蜀州布政使司上下重视起来。 右使杨烨亲自带人去大堤查探水情。 除了命人日夜值守外,他还特意下令蜀州知府衙门做好准备,物资调拨、人员调配和预防等等。 一时间,府城内随处可见身着蓑衣的衙差步履匆匆,跑遍每条街巷,通知每个住在低洼处的人家疏通各自屋前的排水渠。 便连济世药堂都有衙差登门。 不过与民宅住户不同,东市属于商户集中区域,按照惯例都是由各铺子出钱雇人维护沟渠。 银钱不多,每间铺子出三两银子。 因而陈逸便让账房先生刘全取了银子交给衙差,登记后由他们带去集市行会。 刘全将人殷切送走,转头回到药堂,瞧见正坐在医师身侧聚精会神观看他们诊断病人的陈逸,不禁心下纳闷。 这位掌柜的据说是位书生才子,怎么看着他对医道也有涉猎? 刘全朝门边的学徒询问道:“掌柜的这几天是不是都在跟着你师父他们瞧病?” 学徒回忆片刻,点点头:“掌柜的来了后,倒的确一直坐师父他们边上。” “不过他是不是在瞧病,俺就不清楚了。” 刘全了然,便让他继续擦拭门窗。 在瞧了瞧仍旧专注的陈逸后,他也跟着去柜台内,将算盘打得啪啪响,盘算上月账册。 连掌柜的都在忙碌,他可不敢清闲下来。 对此,陈逸自然是不在意的。 距离药堂众人签字画押已经过去三天,期间他都是卯时就来,直到酉时才回。 除去正常的休息时间外,他都在结合医道玄奥,提升医技。 不可谓不用功。 再又将一名得了风寒的病人送走后,陈逸给出与医师相同的诊断结果后,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。 思索片刻。 他开口道:“李老,下回方子里的白芍降一钱,效果相同,价格能便宜两文。” 李老是济世药堂四位医师中年龄最长的人,岁数已过半百。 虽说他不算名医,但从出师至今,行医也有三十年,药方从未有过错漏。 此刻听到陈逸的话,李老面露古怪:“掌柜的,您懂医术、药方?” 陈逸并不解释,反而笑着说些和医道无关的话:“咱们这儿来的都是穷苦人家,能给他们省点钱也好。” 东市内多是偏远山族来人,或者中原过来讨生活的手艺人。 每日风吹日晒,卖艺为生。 这几天阴雨天气,便是有来到东市的行客,也都匆匆来去,使得那些手艺人没了收入。 就如方才受了风寒的那位,听口音应是兖州人。 抓药时便是掏出一文钱他都满脸肉疼,着实看得陈逸暗自摇头。 虽说他见多了穷苦人,也没想过援手一二,但是分内的事情,他能做就顺手做了。 李老闻言,却是没应下来,反而一脸严肃的说: “掌柜的,您若真懂医术,方子改一钱就改了,不过您若不懂……” 没等他说完,陈逸抬手打断道:“听我的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