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此时的晋平公当然是少年儿童一个,他没有其父亲晋悼公少年时那样的神武。但这个时候,由于不少重要人物去世,晋国人事也需要变动了。原太傅士渥浊去世,由叔向(即羊舌肸)担任太傅,为众大夫之首。中军司马张孟去世,由其子张君臣担任中军司马,提拔了祁午、韩无忌之子韩襄、栾黡之子栾盈、士匄之子士鞅为公族大夫,程郑去世,由虞丘书做乘马御。 晋悼公自迁延之役后,便对晋国的军队进行了改制,将原来的四军全面改制成三军,毕竟,按规定,象晋国这样的国家,最多也只能设三军。那就意味着原来的新军被裁撤了,也意味着原来由栾黡一手掌控下军与新军,现在只掌握了下军。 很显然,晋悼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,他还是在关注着栾氏。在他的心目里,想当年栾书弑君,而现在的栾黡由于军权过大,在整个晋国六卿班子里,栾氏相对比较狂。 晋悼公是详细了解过迁延之役的具体情况的,对栾黡居然敢违抗荀偃的部署,荀偃虽然搞什么乱七八糟的“唯余马首是瞻”,但毕竟是自己任命的中军元帅,你一个下军元帅怎么可以不与主帅意见一致? 如果不是栾黡先率下军和新军回撤,便不会有栾针和士鞅再次违犯军令找秦军决战,最后栾针战死,士鞅出逃。 如果因此栾、士两家闹起矛盾,斗争起来那士氏可斗不过栾氏,所以,晋悼公以遵守礼制为由,借着此时新军帅佐并未任命之际,裁撤了新军。 好了,我们再提一提此时的晋国三军帅佐,这一点很重要,因为接下来的晋国将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内部权力斗争问题。权力斗争,就是三军帅佐之间的恩恩怨怨问题。 中军帅佐:荀偃、士匄;上军帅佐:赵武、韩起;下军帅佐:栾黡、魏绛。 令人想不到的是,迁延一役虽然没伤秦国根本,但秦国还是被强大的晋国为首的联军所震撼,主动求和,并将士鞅给放了回来。 于是,晋悼公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候,再次为缓和士氏、栾氏矛盾作了一把努力,承诺让栾黡之子栾盈担任公族大夫,同时有意提拔士鞅担任公族大夫。 第(1/3)页